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食物過敏?
2016年夏天,一位住在英國的15歲少女娜塔莎,在與家人飛往法國尼斯度假的途中感到呼吸困難,同機的旅客聽到她向父親求助:「爸爸,幫幫我!我快呼吸不過來了。」然而不久之後,娜塔莎就在飛機上因窒息而死亡。上飛機前,娜塔莎在倫敦希斯羅機場的快餐店,吃了一條夾著朝鮮薊和橄欖的法式三明治。吃完之後沒多久,她開始覺得全身發癢並且起紅疹,娜塔莎的父親因此在機場的廁所內幫她注射了腎上腺素。孰料就連腎上腺素也無法抑制娜塔莎體內的過敏反應,於是發生了之後的悲劇。
另一起事件發生在2023年10月。一位美國紐約的女醫師湯宣,當時與家人一起去迪士尼樂園遊玩,並且在園內的餐廳用餐。她和丈夫點了一份素食油炸餅、扇貝、洋蔥圈和一份素食的牧羊人派。雖然菜單上有部分食物並沒有詳細的過敏原標示,但服務生一再的向他們強調這些菜餚都不含過敏原。晚餐後,湯宣去迪士尼園內購物,在好萊塢星球酒店附近時開始出現嚴重的急性過敏性休克反應。儘管她的丈夫當場為她注射了兩管腎上腺素,湯宣仍因體內高強度的過敏反應而窒息身亡。
娜塔莎是一名嚴重的芝麻過敏患者,而湯宣則對堅果和乳製品有強烈的過敏反應。她們都知道自己有食物過敏的風險,吃東西前都會留意過敏原標示,身上也都帶著救命的腎上腺素注射筆。儘管她們一再地確認不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,兩個人卻都沒有逃過死亡的命運。
根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的研究顯示,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過敏性休克案例,其中八成是藥物造成的過敏性休克,而有近兩成,則是因為誤食了某種引發過敏的食物。即便未曾發生威脅生命的嚴重休克,在台灣仍有約十分之一的人口長年飽受食物過敏的困擾,因過敏引發的諸如皮膚搔癢、起疹、鼻塞、流鼻水、各種消化道症狀、疲倦和發育遲緩等,給這些患者帶來許多不便,使他們的生活品質大幅降低。
由於食物過敏至今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,目前專科醫生給過敏患者的建議,仍是盡量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飲食管理,最大程度減少誤食過敏原的可能性。但若因過於畏懼發生過敏反應,導致患者大幅度的限縮對各種食物的攝取,也可能因此造成身體的營養不良。是故,喚起消費者對於食物過敏的重視,並且使大眾具備對於食物過敏的正確認知,是刻不容緩的議題。


你可能想知道
根據美國的研究統計,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過敏兒童表示曾因此受到霸淩。與沒有疾病的兒童相比,食物過敏兒童受到霸淩的可能性是正常兒童的兩倍。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家長表示,他們的孩子因為食物過敏而不參加夏令營或過夜活動;超過15%的家長不去餐館,超過10%的家長不去托兒所或朋友家玩耍;10%的家長讓孩子在家接受教育,以防止接觸食物過敏原。在診斷出食物過敏後的第一年,大多數幼兒家長會避免去餐館,約一半會限制社交活動或旅行。